即使感到身體不適或精神狀態欠佳,許多上班族仍舊咬牙撐著去上班,原因可能是請假困難、工作人力不足,或是怕家人不諒解。然而,這樣的「硬撐」反而容易陷入一種表面上有出勤、實際效率低落的「假性上班」狀態。研究指出,這種情況帶來的損失,甚至比真正請病假還要大!
所謂「假性上班」(Presenteeism),是指人在辦公室卻無法專注工作、產能低落的狀態。這不僅對個人健康有害,對整體經濟也可能造成更嚴重損失。日本大阪大學與東京大學合作的一項研究,找來56位健康成年人參與,每天五次回報自身身心狀況;下班後再評估當天的工作表現。
參與者同時配戴穿戴式裝置,紀錄每天的睡眠時數與品質,並搭配智慧手機APP即時記錄數據。研究透過「WHO-HPQ 健康與工作表現問卷」與「即時生態評估法」(EMA),更準確掌握每位參與者的出勤與工作狀況。
研究團隊首次確認導致「假性上班」的明確原因,包括:白天情緒低落、肩頸肌肉僵硬或痠痛,以及前一晚睡眠不足。其中,情緒憂鬱屬於較複雜、難以短期解決的問題,但肩頸痠痛與睡眠不足,則可透過改善生活習慣獲得改善。
這項研究指出,透過調整作息與身體狀況,有機會提升日常工作效率,也有助企業管理階層擬定更合適的員工健康與出勤策略。